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制造”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成本規模優勢難掩質量、品牌、創新等方面的差距。國際品牌評估機構評選的全球品牌100強中,我國只占2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差距。
在全球范圍內,制造強國的實現路徑和支撐條件各不相同,但追求卓越、嚴謹執著的工匠精神卻是共性因素。在現代工業文明中,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等行為準則的綜合體現。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創新”不懈地提升質量與服務,既注重改進制造工藝、產品性能和管理服務,又強調持續創新和改善用戶體驗。工匠精神是對品牌與口碑的堅守,包含著對用戶的誠信、對高品質的執著以及對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還意味著對法律和規則的敬畏,尊重契約精神,嚴守職業底線,嚴格執行工序標準。縱觀世界兩百多年的工業發展史,盡管傳統的小作坊已被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所取代,但沉淀下來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統依舊貫穿于現代生產制造中,并從個體化的“工匠”行為演變為群體性的制造文化,成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靈魂所在。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巧奪天工”、“獨具匠心”、“技進乎道”等成語典故,體現的正是匠人們卓絕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我國工業化進程中,也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時代特征的工匠精神。但一段時期內,由于過度追求規模效應和短期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生產輕品牌,傳承工匠精神的社會環境和制度基礎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當前,制造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為特征的新常態。傳統的低要素成本競爭優勢正在減弱,能源資源環境等約束不斷增強,部分行業同質競爭、產能過剩嚴重,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滿足不了消費升級的需要,中高端購買力通過境外消費、海淘等形式持續外流。從全球看,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傳統制造強國憑借技術、人才等優勢在先進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高端領域搶占先機,發展中國家憑借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在中低端領域激烈角逐,中國制造面臨著先進制造與低成本制造的雙向擠壓。
中國制造要成功突圍并邁上發展新臺階,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支撐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根本是創新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級技師。從這一點看,我們必須秉承工匠精神,在品種、品質、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有效解決質量穩定性、精度保持性、消費安全性等問題,真正滿足用戶對品種多樣化、品質高端化、生產定制化的需求,持續提升中國制造的基礎能力與核心競爭力,讓工匠精神成為推進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網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