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過去的都是必然的。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家居賣場?我們通過一些臆斷是很難準確推測的。筆者認為,那些好的賣場肯定處在增量中,那些模式差的賣場肯定處在減量中。實力大小無所謂,看誰在生長。
當前家具行業的流通還是強勢的渠道賣場在控制,它們依然在強悍地存在著,我們如果很武斷地說它們已經徹底潰敗是不正確的。
3、主流大品牌還是以進駐主流賣場為努力方向,只此一條,就可說明一切。或許會說,亞振、美克美家、曲美等等品牌不進駐主流大賣場啊?這是多么小的一撮力量。
那么,他們為什么在行業一片低迷的情況下還在“茁壯”生長呢?或許可以這樣去看:
2、家具產品是多樣化個性化產品,實木、板式、玻璃、金屬、軟體等等,洛可可、簡約、現代、北歐、德式、日韓、歐式、明清等等,浩如煙海。沒有標準,選擇多樣性。不像電器、汽車、手機、飲料、日化用品大都實現了標準化。因為多樣性,開獨立店的風險極高,因為提供了多樣選擇,這正是渠道賣場強勢生存的原因。有人說電子屏、網上購物就能解決多樣性,但是,體驗二字,就把他們屏蔽在外了。
那么,那些賣場出現倒閉關店,經銷商紛紛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簡單地說供過于求是太膚淺了。
首先,賣場出現倒閉關店現象的確存在,但是和其企業的盈利率有關系嗎?如果是放棄劣質店鋪,扶持重點市場,這只是戰略性調整,其財務狀況還會更優;如果賣場出現危機,資金鏈斷裂,其會變賣資產或引進投資釋放股權;出現危機首先體現在員工收入上,據筆者了解,一個連鎖賣場的大區經理(省為單位)年收入在500—1000萬之間,足夠震撼,誰還會想到他們是危機重重的呢?賣場是在倒閉,還不少,仔細觀察,大都是2012年之后各地方建立的地方性大賣場,俗稱“地頭蛇”,在商業模式上,在管理團隊上,在品牌影響力上都沒有創見,夾雜著一些連鎖賣場也有倒閉傳聞,好似賣場這個行業真的就不行了似的。
其次,經銷商紛紛難做。偽命題。一再說的是,這個時代是透明化時代,是完全競爭的時代,是多維競爭時代。夫妻兩個湊幾十萬就想在行業內每年撈很多錢,可能嗎?那個時代才是不正常的時代。我們的消費者都已經升級迭代到什么層級了?那種原始的買賣模式早就不行了。
再一個,是有很多經銷商難做,但有很多大經銷商還在瘋狂吸金。有四種類型經銷商越做做好:
1、產品個性化,避免惡性競爭。2、營銷前移的經銷商,小區內還沒有開盤,就都開始運作了。3、手握大品牌的經銷商,有人說在山東的濟南市場,如果能搞定顧家代理權,錢就像“撿”似的。4、進入工程的經銷商,市場競爭讓一些經銷商開始公司化運營,他們已經扮演了終端資源整合服務商的角色。
中國商業社會已經進入資本的時代,有資本智慧的人會來一起玩,有智慧的人資本也會來大家一起玩。以上四種經銷商,不是走在資本路上就是走在智慧路上。是有大量經銷商關門撤場,但馬上就有進來者,還有能賺大錢的。比如,尚品宅配的青島經銷商,2016年做到了1個多億。賴氏家具洛陽的經銷商一年提貨額1千多萬。
這是在為賣場歌頌當槍手嗎?不是。延續筆者觀點,實力不重要,生長重要。那些賣場關店,經銷商撤場已經暗示原賣場的商業模式出現頹勢,疾在皺里。但是,賣場自身也會不斷地審視自己,他們也會與時俱進調整自身的,只是這調整自身的時間節點是決定了未來走向。早了,平穩過渡;遲了,疾在髓里。
什么樣的賣場在生長?
宜家模式。
中國本土企業有樣學樣但是不成功,這和國民素質有關系,商家比較累。國內娛樂業一個大佬叫囂迪斯尼,說三五年就把別人打敗。從規模上從資金上都成立,但是迪斯尼的影片中從來都是弱者戰勝強者,并且從來沒有死亡,萬物通靈,這些價值觀我們搞透了么?宜家模式豈是表面那么簡單。
萬達模式。
對,萬達模式是當下最火的。但是,對于家具賣場來講,萬達模式的植入就不倫不類了。濟南有一家賣場,是地方型品牌。2016年,把一層臨街的店全部打通,面向外獨立大店,都是進賣場的通道。賣場內有餐飲寥寥,有書吧寥寥,有兒童樂園寥寥。據悉,還實行全面WIFI化,小影院娛樂化等等。短短一年時間,該賣場人氣劇增。其店鋪租金直逼一線大賣場,人氣、口碑、交易額不斷攀升。
我們可以在這類賣場中找到宜家的影子,也能找到萬達的影子,還是以傳統賣場模式為主—輕體驗賣場。
4、隨著家居行業的逐漸成熟,大資本遲早要進來。目前的精裝房政策,已經讓萬達、萬科這樣的大佬開始進入。很多家具企業倒閉是在所難免,還將有大量的品牌淪為代工企業。這樣,家居賣場整體量在縮減,重體驗更加明顯。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真正體驗過的感覺來選擇地產商提供的多樣選擇性。對,地產商一定會多樣供給,依靠龐大的市場來拆解分類。家居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市場,有需求的地方自然有供給。
網友留言評論